系統概述:
環境空氣質量網格化在線監測系統利用物聯網感知、無線通訊、數據庫、地理信息系統、視頻監控等先進技術,集數據采集、傳輸、展示、應用分析為一體,結合氣象數據,利用大數據分析污染分布與特征,滿足新形勢下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污染防治和科學決策需求,針對城市居民住宅區、工業園區、交通道路、商務辦公區、建筑工地、城市綠地等場合,實現環境空氣質量監管全面信息化,為環保、城建、交通等監管部門聯合執法提供數字化的監管依據與手段。
系統架構:
環境空氣質量在線監測系統由感知層、傳輸層、應用層三部分組成。
? 感知層由高精度、易部署的微型空氣站構成覆蓋目標區域的監測網絡。運用光散射法、電化學法、光離子化法和等檢測技術,實時監測各項參數(PM2.5、PM10、SO2、NO2、CO、O3),同時可根據需求定制增加其他監測指標。
? 傳輸層主要有傳輸單元組成,將前端采集的監測數據轉換成IP數據通過系統內置的傳輸模塊傳輸至環境監測平臺,目前2G、3G傳輸通訊基站逐漸被拆除,5G傳輸通訊技術處于上升階段,4G傳輸通訊依舊當下主流傳輸通信技術。同時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選擇采用4G無線傳輸或光纖/有線傳輸,不具備有線傳輸條件的現場采用4G無線通信方式,確保監測數據穩定可靠傳輸。
? 應用層對監測數據進行展示、分析和存儲。利用大數據技術挖掘數據之間的關系,結合氣象數據、地理信息數據,實現污染分析、污染源鎖定等功能,為環境管理部門有效監管及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參考標準:
?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GB 3095-2012
? 《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技術導則》 HJ 630-2011
? 《環境空氣質量評價技術規范(試行)》 HJ 663-2013
? 《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技術規定(試行)》 HJ 633-2012
? 《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布設技術規范(試行)》 HJ 664-2013
? 《環境空氣顆粒物(PM10和PM2.5)連續自動監測系統技術要求及檢測方法》 HJ 653-2013
? 《環境空氣顆粒物(PM10和PM2.5)連續自動監測系統安裝和驗收技術規范》 HJ 655-2013
? 《環境空氣氣態污染物(SO2、NO2、O3、CO)連續自動監測系統技術要求及檢測方法》HJ 654-2013
? 《環境空氣氣態污染物(SO2、NO2、O3、CO)連續自動監測系統安裝驗收技術規范》 HJ 193-2013
? 《大氣污染物無組織排放監測技術導則》 HJT55-2000
? 《防治城市揚塵污染技術規范》 HJT 393-2007
建設價值:
為污染識別提供依據:及時掌握當地空氣質量發展動態情況,掌握主要區域、企業等大氣環境狀況,提高大氣環境污染時間快速反應能力,為環境監督提供精細化管理的科學依據及技術手段;為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及時、準確的數字依據。
? 為全面監測提供技術手段:利用現代化的檢測技術手段,對于城市環境中的污染物分進行監測和分析,從而得到環境中污染因子的實時濃度以及變化趨勢等,滿足當前污染多樣性和分散性的全方位監測需求,從而使得主管部門、企業本身乃至居民對城市大氣環境情況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 為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支撐:對城市中的各個企業的各種污染物的排放進行全天候在線監測,嚴格按照國家相關的環境法律規定嚴格管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通過長期的污染持續性監測,能夠對城市環境污染物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并且通過深入的分析找到城市環境污染的規律,及時的對采取合適的污染治理措施,防止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進一步加重,促進城市的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 為城市環境管理提供決策支持:通過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污染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使得環境的主管部門直觀的認識到城市環境的具體情況以及各種環境因素對于城市發展的影響,通過監測數據分析能夠為下一步的工作制定更加合理的計劃,比如環境監督等,使得城市環境污染較嚴重的指標減少相應的排放量,從而促進城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這對于城市環境保護極為重要。對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系統配置: